下列关于Spee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上颌的纵曲线 B.是下颌的纵曲线 C.是一条向上凹的曲线 D.至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 E.是曲线的一种

乳牙建成的时间是

乳牙时期是指

替牙时期是指

下列关于替牙的描述,错误的是

下列各项属于自然牙列咬合状态的是A.正中平衡 B.前伸平衡 C.侧方平衡 D.尖牙保护 E.完善的接触平衡

下列属于单侧平衡的是

没有咬合关系的颌位是A.牙尖交错位 B.下颌侧方接触位 C.姿势位 D.肌位 E.下颌后退接触位

判断开时,下颌应处于

正中关系又称A.牙位 B.肌位 C.位 D.姿势位 E.后退接触位

息止间隙的大小为

牙尖交错位时,其上颌切牙切缘位于下颌切牙唇面的切1/2内,应为A.Ⅰ度深覆 B.Ⅱ度深覆 C.Ⅰ度深覆盖 D.Ⅱ度深覆盖 E.Ⅲ度深覆

牙尖交错位时,其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距离是6mm,应为A.Ⅰ度深覆 B.Ⅱ度深覆 C.Ⅰ度深覆盖 D.Ⅱ度深覆盖 E.Ⅲ度深覆

三种可重复的基本颌位是A._牙尖交错,侧方接触位,息止颌位 B.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姿势位 C.牙尖交错位,前伸接触位,息止颌位 D.正中位,前伸位,侧方位 E.姿势位,牙位,肌位

牙尖交错位时A.上、下牙达到最大面积接触 B.咀嚼肌处于最松弛状态 C.上、下切牙间有1~4mm的间隙 D.工作侧同名牙尖相对 E.工作侧异名牙尖相对

正常覆盖时,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是A.10mm以上 B.8~9mm C.6~7mm D.4~5mm E.2~4mm

下列是发育阶段之一的是

ICP异常表现为A.上、下前牙中线不齐 B.上前牙排列不整齐 C.磨牙关系不是中性 D.双侧磨牙关系不一致 E.牙位和肌位不一致

咬合干扰不包括A.正中咬合干扰 B.前伸咬合干扰 C.工作侧咬合干扰 D.非工作侧咬合干扰 E.正中关系咬合干扰

牙齿过度磨耗的结果不包括A.牙齿的颊舌径变宽 B.上、下颌牙齿达到最大面积接触 C.面边缘变锐 D.牙体形态改变 E.面下1/3变短

口腔主要的生态系不包括A.颊上皮牛态系 B.舌背部生态系 C.龈上牙菌斑生态系 D.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E.腭上皮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物理化学因素 B.营养因素 C.心理因素 D.宿主因素 E.细菌因素

口腔细菌种类复杂的主要原因是A.口腔内温度保持在3~37℃ B.口腔内pH比较稳定,平均为6.7~7.2 C.口腔内营养充足 D.口腔内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势 E.细菌对牙面有黏附、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

牙菌斑形成的基础是A.获得性膜的形成 B.细菌的传递 C.细菌在牙面的初期附着 D.细菌黏附于牙面 E.细菌在牙面共聚

有关口腔正常菌群组成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口腔内几乎是无菌的 B.新生儿口腔内菌群主要分布于黏膜 C.新生儿出生时发现的细菌多来源于母亲的产道 D.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与成人不同 E.成人正常菌群中可检出各种致病菌

变形链球菌与龋病密切相关的血清型是A.a/b B.c/d C.e/f D.g/h E.c/g

在牙面早期定植的细菌是A.变形链球菌 B.消化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乳杆菌 E.放线菌

被称为“龋标志菌”的是A.变形链球菌 B.消化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乳杆菌 E.韦荣球菌

成人牙周炎的重要病原菌是A.放线菌属 B.拟杆菌属 C.普氏菌属 D.梭杆菌属 E.牙龈卟啉单胞菌

与口腔黏膜病关系最密切的口腔微生物是A.螺旋体 B.白色念珠菌 C.病毒 D.支原体 E.原虫

与牙周炎有关的菌属不包括A.放线菌属 B.真杆菌属 C.拟杆菌属 D.乳杆菌属 E.梭杆菌属

光滑面菌斑属于A.龈上菌斑 B.龈下菌斑 C.附着菌斑 D.非附着菌斑 E.获得性菌斑

口腔医学技术士考试题库(103)相关章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171 下一页